在與網友交流時,所搜集到的關于高爾夫GTE最多的幾個疑問
一、高爾夫GTE的市場定位是怎樣的?如何理解這款車型?
高爾夫 GTE 是大眾旗下的一款緊湊級插電式混動兩廂轎車,同時也是主打新能源市場的先驅車型(并駕齊驅的還有 e-golf,畢竟高爾夫是大眾的“命根子”),與第 7 代高爾夫同樣基于 MQB 平臺所打造。

▲ 大眾高爾夫GTE
如果從價格上來理解,在縱觀整個高爾夫車系的價格后,你會發現高爾夫 GTE 竟然位列第三名,僅次于高爾夫 R 和高爾夫 R 旅行版,在享受 4S 店優惠后可以買輛國產 GTI 了。如果從新能源需求上來理解,高爾夫 GTE 是目前大眾在售的唯一一款既能滿足城市內純電代步,又可以混動應付中長途出游的插電式混動車,使用起來省心且省錢。
二、高爾夫GTE最強大的核心特點有哪幾個?
如果說與性能車 GTI 相似的細節設計只是高爾夫 GTE 錦上添花的話,那么高爾夫 GTE 所搭載的由 1.4TSI 發動機+電動機+6 速 DSG 濕式雙離合變速器,所組成的插電式混動系統才是最大亮點,同時這套動力總成還同樣被應用在奧迪 A3 e-tron 之上。

▲ 大眾高爾夫GTE所搭載的插電式混動系統
純電續航 50km 使得高爾夫 GTE 足以滿足日常上下班代步需求,如果慣性堅持充電,那工作日出行完全不用加油。其中純電模式下即可提速到 130km/h,同時混動模式下的百公里加速為 7.6 秒,因此駕駛起來同樣能感受到“GTI”車型的狂暴感。另外,德國進口的高爾夫品質沒的說,精準的指向和操控也得到了延續,而更平順的 6 速濕式雙離合變速器也飽受好評。
三、如果要買可享受什么優惠整車?市場行情又如何?
由于高爾夫 GTE 是一款原裝德國進口的新能源車,因此無法享受(進口車無法進入補貼目錄)到中國政府所給予的新能源補貼,同時也無法獲得上海地區的“免費車牌”,不過購置稅還是全免的。而目前全國一線城市的 4S 店內對高爾夫 GTE 普遍有著 3-5 萬元的現金優惠,因此全辦下來的價格其實與一輛國產 GTI 相當。
四、你說很好開,那在使用成本上到底又如何?
這個還是得根據需求來說,如果工作日上下班往返距離在 50km 內,那么養成每晚都定時在家用 220V 插口充電的好習慣,整車基本不用加油,而每晚充電量也不會超過 8 度。接下來我們用理論值進行一輪簡單的換算:

假設我們每周的 5 個工作日內最大行駛里程總和為 250km,而駕駛高爾夫GTE的車主,按照北京家用電 0.54 元/度的價格來計算,僅需花費 21.6 元的充電費(8度 * 0.54元 * 5天);如果是駕駛普通高爾夫 1.4TSI 版(百公里綜合油耗 5.8L,加注 92# 汽油)的車主,則需要花費 93.38 元的油費(14.5L * 6.44元)。

再假設高爾夫 GTE 車主所生活的周邊沒有充電設施,每個工作日都用混動模式(百公里綜合油耗約為 4.5L)來行駛,高爾夫 GTE 的燃油費也只需要 72.45 元(11.25L * 6.44元),因此整體來看,高爾夫 GTE 相比普通燃油車更加省油是毋庸置疑的。
外觀:與GTI風格接近 但更容易讓人辨識和過目不忘
高爾夫插電式混動車為什么沒有按照車型屬性來命名為“Golf PLUG-IN HYBRID”?而相反大眾卻選擇了更符合家族命名特色的“GTE”呢?一方面是因為高爾夫 GTE 采用了與 GTI 性能車相近的外觀造型和細節設計,另一方面則是大眾不僅想提到純電的“E”,同時更想突出高性能的“GT”。


不過盡管高爾夫 GTE 和高爾夫 GTI 在外觀上“裝飾手法”大相徑庭,但一眼望去還是很容易快速地辨認出這是一款 GTE 車型,同時也很直觀地告訴路人這并不是一輛普通的高爾夫。其中位于中網底部藍色的裝飾條和右側“GTE”的圖騰最為醒目。


而當車輛啟動后,位于兩側霧燈區域的 C 字型 LED 日間行車燈最為搶眼,同時又與前臉底部的前唇鍍鉻條相連接,視覺上不僅更富有科技感,同時還拉寬了整個車身。

高爾夫 GTE 標配的全 LED 前大燈組也展現出了新能源車應有的科技美感,其中燈腔內的底部處同樣也增加了一條藍色的飾件,并與中網的藍色裝飾條相連,同時也與車頭下部分相呼應。

在中網中間處的大眾品牌 LOGO 也采用了相呼應的藍色背景,同時點按后可從左向右的打開,而隱藏在里面的則是高爾夫 GTE 的交流充電口(并不支持快充)。
在充電口的左上角有兩個指示燈,上面的是充電狀態指示燈,當打開充電蓋時,會暫時的亮起黃色的狀態燈,隨后如果插上充電口進行充電時,該車會保持綠色的狀態,表示正在充電,當電量充滿后則會自動熄滅和停止充電。

而下面的則是定時充電指示燈,通過在車內對定時充電的時間(開始于結束時間)進行設置好之后,再插上充電接口就不用管了,等到了所設定的時間段,高爾夫GTE將會自動開啟充電模式進行補電。

在充電時間上,高爾夫GTE如果使用 3.6kW 的充電樁進行充電時,通常 3 小時左右便可完全充滿,2.5 小時即可充至 80%;而在使用普通的 1.8kW 家用電源充電時,至少需要 6 小時便可充滿,而充至 80% 則需要 4.8 小時。

高爾夫的側面永遠是最好辨認的,無論是那種類型的高爾夫,還是哪個年代款的高爾夫,只要看到車身側面經典的拐角 C 柱,就可確定這是一款高爾夫,當然 GTE 也不例外。仔細觀察不難發現GTE的C柱同樣保留了傳統高爾夫風格,C 柱依舊在后軸的正上方,而這個傳統設計是從第四代車型開始的,一直延續至今。



不過高爾夫 GTE 還是有些屬于自己的獨有設計,例如位于兩側前翼子板處的藍色“GTE”圖騰,以及配備了新能源車獨特的五輻鏤空樣式的鋁合金輪轂,輪胎則來自馬牌 ContiPremiumContact 系列,具體規則為 205/55 R16,這是一款偏舒適性的輪胎。


因為高爾夫本身就不是一款高調的車,而主打新能源的GTE則顯得更加低調,因此整個車尾的造型與普通版車型基本一致,如果排除位于左下方的雙出排氣筒布局和左尾燈下方的“GTE”圖騰,遠遠看上去還真的很難與普通燃油版相區分。


整個車尾在細節上的設計也與普通版如出一轍,不過高爾夫 GTE 車尾藍色的品牌 LOGO 略顯得更加高級,但同樣都是通過掀起后才能開啟行李廂和使用倒車攝像頭等功能。與此同時,更偏向于直線勾勒的 LED 尾燈組也已成為了高爾夫的特色,至少在很遠處通過這組絢麗的尾燈就能很輕松地辨認出這是高爾夫。
內飾:延續高爾夫性能車的運動風格 藍色點綴突出科技美感

其實國人對大眾的內飾再熟悉不過了,尤其是經典的高爾夫車型。因為當我們還為坐進 GTE 時,腦海里早已浮現處了高爾夫的內飾,不過 GTE 畢竟是一款屬于“GT 家族”的新能源車,因此整個內飾的布局和風格與性能車 GTI 基本相同,只是細節的顏色從紅色變為代表新能源的藍色,但值得肯定的是,GTE 整體的用料和做工都是非常不錯的。



三幅平底式方向盤的造型與 GTI 完全相同,得益于真皮材質的包裹,能夠提供非常不錯的手握感,而細節上除了采用代表電動的藍色縫線裝飾外,多功能區的鍍鉻件、底部鏤空樣式和帶有“GTE”浮雕處理的圖騰,可以說是都提升了整體質感的利器。

而高爾夫TGE作為一款性能強勁的新能源車,同樣配備了與 GTI 相同的換擋撥片,其中右邊的“+”撥片還帶有“OFF”關閉手動模式的功能,這樣能讓 6 速濕式 DSG 變速器完全處于 AT 的狀態下自行換擋,同時還可避免誤操作。

GTE 也采用了高爾夫經典的雙炮筒式儀表盤,中間同樣集成了大尺寸的儀表盤,不過在表盤上的顯示還是有所不同。尤其是位于左邊的能量表,并將電池電量和內燃機轉速表進行了完美融合。

其中在左邊能量表區域內,綠色區域代表著能量回收為電池充電,藍色區域則代表電動機的驅動力,白色的 BOOST 區域代表電動機與發動機同時工作的動力。而底部紅色小指針的表則是內燃機轉速表。



而中間的彩色行車電腦屏除了能顯示出與普通版相同的多種信息之外,還能顯示出獨有的整車動能“能量流”、蓄電池充電模式、混合動力模式、單圈計時器等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能盡可能的減少駕駛員看中控屏的次數,從而大幅提升了行車的安全性。


高爾夫 GTE 在中控臺的中央處同樣配備了 6.5 英寸的液晶觸控屏,除了能支持雙指控制大小縮放、滑動等控制的方式之外,與燃油車中高配版一樣集成了藍牙電話、GPRS 地圖導航、娛樂影音、第二代 MIB 的 Car-Net 車聯網系統和 App Connect 手機映射功能,以及 USB 和 SD 卡槽等功能。

不過高爾夫 GTE 觸控屏內的系統還擁有電動的“E-Mode”、混動的“混合動力”和給“蓄電池充電”模式可選,這能夠讓 GTE 這臺車在各種能源模式下迅速轉換。以及還有“電動管理”功能,在這里可以設置定式充電的開始于結束時間。



而在“地圖導航”模式中還集成了尋找“充電樁”的功能,不過通過我們在北京的嘗試,當地絕大多數都是直流快充,因此想找到一個交流慢充的并不容易。


高爾夫 GTE 配備了雙區自動空調,不過空調區域依舊為經典的三旋鈕式的設計和布局,頂部還配有一排功能按鍵,其中兩側則分別是雙區溫度的小顯示屏,而像前排座椅三擋加熱功能也在此處,但這里必須要說的是,進口到國內的 GTE 并沒有配備 CLEAN AIR 空氣凈化裝置,這點略顯遺憾,畢竟現在國內的空氣質量還是很糟糕的。

高爾夫 GTE 換擋桿延續了經典的造型,不過頂部藍色飾條與鍍鉻件的混搭彰顯出了十足的科技感,而底部皮革區域的表面同樣也進行了雙藍色縫線的裝飾。

不知道細心的你是否看到 GTE 并沒有 S 擋,而取而代之的是“B”擋,在該模式下收油門時,動力回收的強度會明顯增大,制動效果也更加明顯。
高爾夫GTE的4種駕駛模式介紹
而位于左側的物理按鍵依次是“一鍵啟動”、“GTE 模式”、“E-MODE 模式切換”,而右側的則分別是自動泊車和泊車輔助的功能按鍵。值得一提的是,高爾夫 GTE 一共擁有 4 種駕駛模式,其中“E-MODE”按鍵能切換 3 種模式:

GTE 模式:GTE 性能模式即為高性能模式,在這個模式下發動機和電動機會輸出全部動力同時驅動車輪,同時轉向系統會更靈敏,并配備了“GTE”音效營造駕駛氣氛。

E-MODE 混動模式:混合動力模式下,系統自動調配汽油機和電動機的工況,最大程度地節省能源。
E-MODE 純電模式:車輛切換純電模式后,可續航 50km 的純電動模式。
E-MODE 充電模式:由發動機驅動,同時為電池充電,制動時也會進行能量回收為電池充電。

除了通過換擋區域的物理按鍵來實現 4 種駕駛模式的切換之外,通過中控屏上的“驅動模式”選項同樣也能快速的進行切換,而切換后的具體模式還會在儀表盤的行車電腦里顯示出來。

在確定好具體的驅動模式后,中控屏還能實時顯示出”能量流動視圖“,這能讓這套混動系統的工作模式和狀態最直觀的展示出來。

在前排的地臺中間出了提供兩個獨立的杯架和小儲物格外,還配備了電子手剎、AUTOHOLD(自動駐車)功能和 12V 電源接口(點煙器)。其中杯架在不使用時還可拉起百葉窗,表面則能放置一些隨身小雜物等,而小儲物格適合放車鑰匙或硬幣等。



當打開副駕駛席前的手套箱后,在里面的頂部處還可以看到有大眾娛樂系統的兩個 SD 卡槽,以及 CD 機。而國人偏愛的電動天窗絕對是不能缺少的,在駕駛席的門內側還配備了四個玻璃的一鍵升降功能。


而前排閱讀燈和天窗的控制區域均在車頂內的最前端處,更為實用的防炫目內后視鏡也同樣出現在高爾夫 GTE 上。另外,前排扶手箱的背部還配有獨立開關的空調出風口,這能大幅提升后排乘客的舒適性。
儲物:人性化設計非常貼心 數量上絕對能滿足日常儲物所需
高爾夫作為一款超級經典的家用兩廂轎車,可靠性和實用性也是非常出名的,因此在內部的儲物空間方面也設計的非常人性化,而且具體的數量也絕對能滿足日常出行的儲物所需。


最貼心的設計莫過于上車就能隨手放置好手機,而 GTE 無論是中控臺最左邊的儲物盒,還是中間最底部的儲物格(右邊還配有 AUX 接口和便于給手機充電的 USB 接口)都能很好地滿足這個需求。



前排地臺的中間處拉開”百葉窗“擋板即可有兩個獨立的杯架可使用,而且能將普通的水杯和水瓶固定的很穩。而打開中央扶手后,能提供一個方形且較深的儲物格,這里放置一些常用的雜物還是很順手的。另外,手套箱的空間也很大,放置一些記事本、隨車資料文件和煙灰缸都沒有問題。


高爾夫 GTE 整車前、后車門內底部的儲物空間都比較大,同時均有設計專門存放標準水瓶的凹槽(各自的前后端)。當后排座椅的中間無乘客時,還能放倒靠背來變成扶手箱使用,以及還提供了兩個獨立的杯架。


與此同時,將后排中間座椅靠背放倒并繼續放倒擋板后,所打開的豎狀開口還能與行李廂互通,這極大的方便了后排乘客隨時均可存取小件物品在行李廂。
空間:比想象中的要更寬敞些 還是推薦乘坐4個人最合適
盡管進入國內后并沒有延續 GTI 車型那種標志性的格子布材質的座椅,但全黑的高級真皮座椅則更能突顯出運動感,尤其是坐進去后那種極強的包裹感,瞬間能激發出你想駕馭他的沖動。

得益于碩大的坐墊和靠背面積,整體的舒適性也很不錯,但有一點必須要吐槽的是,這款官方定價都快接近 30 萬元的車,竟然沒有配備電動座椅,這的確是有些掉身份。

當身高為 175cm 的新出行吳穎進入駕駛艙內且調整到最佳坐姿時,最初的感受便是來自兩側那種緊致的包裹感,同時頭部的剩余空間也非常的充裕(請忽略飛起來的頭發)。


而作為老司機的新出行吳穎也在抱怨,都算是很高級版別的高爾夫了,為什么座椅前后和高度,以及靠背角度調節的都是手動呢?另外,新出行吳穎還發現連方向盤的上下 + 前后調節也均為手動,瞬間有種懵掉的感覺。

后排座椅基本談不上什么包裹性,但整體的舒適度也很不錯,同時還配有 3 個獨立的頭枕和三點式安全帶,整體的安全性也有很大的保障,不過由于中間地板凸起的較高,這對中間乘客的舒適性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由于電池組位于車尾后部的下方處,這導致 GTE 行李廂的標準容積僅為 272L,相比燃油車的 380L 要明顯小一些,但得益于平整的地板,這能讓我們更合理的去存放隨身攜帶的雙肩包和箱子。

高爾夫 GTE 后排座椅是支持按照 4/6 比例進行放倒的,屆時 GTE 能獲得最大 1162L 的裝載空間,不過因為座椅無法完全放倒與地板保持水平,因此在托運體積稍大的行李物品時還是會有些吃力。


在行李廂的兩側均有實用的小掛鉤設計,同時再右側小掛鉤的旁邊還有一個 12V 的電源接口。當我們掀起地板時能看到一塊重量為 120kg 的鋰離子電池組,這不僅使得整車的重量達到了 1599kg,同時也導致 GTE 無法提供備胎。
安靜地帶你飛 也許會更容易愛上“GTE”的核心之“E”

在一輛 1.4T 的高爾夫上疊加 330Nm 的電動機,加速性能足以媲美 GTI!單從參配表來看,GTE 的7.6秒加速時間和 GTI 的6.9秒加速時間差了那么點,但是當第一腳踩下油門踏板的時候, GTE 所帶來的初段快感是 GTI 上所沒有,甚至毫不留情的說,能在起跑線上跑贏 GTE 的,要么是 50 萬級別車型,要么是高性能車,要么是雙電機的新能源車。
要不是市區環城限速 80 公里/小時,我想一句話的時間車速已經到達 120 公里/小時,這種干凈利索的快感只有在電動機加持之后才能感受到。GTE 電機參數:80kW 和 330Nm ,哪怕是 GTI 2.0T 發動機扭矩也僅僅只有 350Nm,純電模式下的爆發力足夠讓副駕駛位的小姐姐兩腿一緊,身體自然而然地往您身上靠。

雖然只能堅持 50 公里的續航,但真的夠了,滿足了。我在論壇和幾位 GTE 車主聊到,他們對純電續航并沒有像比亞迪秦、榮威eRX5的車主那樣緊張,更多的是他們花了大 20 萬買到雙重人格的高爾夫,重點這是一輛高爾夫。
不只是簡單的快 GTE高性能模式偏愛用高潮撩起駕馭本能
第二、第三次開始,腦海里對動力的需求開始變得貪婪、變得挑剔起每一腳油門下去車輛都要有推頭的感覺。下意識地右手往檔把旁邊的 GTE 按鍵挪動過去,并且解除了“城市封鎖”。欲望的邪念再伸向 E-Mode 模式,說明書上寫著,如果想要獲得更大動力,按下 GTE 之后同時把模式調節至:混合動力。

不到一秒的時間,1.4T EA211 的發動機表現出不安分的躁動,能感受到它對我發出深踩油門的欲望,對我發出“我要、我可以”的暗示,騷得不行的表現與當前欲罷不能尋找發泄點的需求一拍即合,很快我和車產生了共鳴。電機的存在仿佛是在我和 1.4T 發動機干柴烈火的時候,無比暢快的感受源源不絕。此時此刻,旁邊的 GTI 只有羨慕的份,旁邊的 328i 也只有看的份。
換擋撥片的作用在 GTE 上顯得比較深奧,實話說它的邏輯是調節傳動比,和新能源車上的“動能回收調節”不太一樣。當車速超過 60 公里/小時之后操作 +/- 會有明顯的傳動比切換感受,取消手動變為自動提起右側的 - 一秒左右即可,好處是能讓駕駛者更有駕駛手動擋的駕駛樂趣。

當 GTE 燈熄滅之后,它和普通的高爾夫開起來的質感是一樣的,但不同的是純電模式下的 NVH 和初段加速快感是汽油版高爾夫所沒有的。當 GTE 燈亮起時,仿佛感受到 GTI 性能附身,中低速的二次加速甚至比 GTI 更帶勁。拋開參數,拋開標簽信仰,GTE 塑造了一輛全新高爾夫,但是它并非完美。畢竟站在大 20 萬元的價格上,它的配置平平,座椅是手動調節、輪胎裝配的是 205/55 R16 的經濟型輪胎、輪轂樣式突兀、剎車片的熱衰減比較明顯、外觀也沒有加入運動套件。
善用不同的“E-Mode”模式除了好玩 更多的是蓄力待發
當心情平復下來時候,E-Mode 自動幫我切換到純電模式,瞬間發現儀表板上的驚喜。剛才來的路上,GTE 的電機已經幫我充好迎接擁堵路況的電能,從 30%-35% 只需要短短的 5 公里路。如果我把 E-Mode 調節至“蓄電池充電”,3-4公里便能充 5% 的電量,當然前提是需要勻速行駛。

當電池剩余電量少于 15% 的時候,發動機除了要承擔驅動,還要給電池充電,這樣的駕駛情況我們俗稱為饋電形式。整體而言,EA211 發動機和高爾夫傳統的好底子相結合,絕對不會讓駕駛者失望。
總結:老實說與高爾夫 GTE 的 4 天接觸,真的讓我有了想放棄心儀很久的 GTI 的想法,原因不只是 GTE 是一款最好開的 Golf,其核心的純電“E”才是重點,而附加的“GT”也同樣能讓我感覺到與 GTI 相同的快感體驗(高性能模式)和更炫的科技感,同時高爾夫 GTE 又是一款能安靜下來為我節省開支的車,以及還能彰顯出 GTI 和 R 都無法給予的獨特品味,不過在家族中“第三貴”的價格也的確會讓眾多人望而止步,但相信在明年由一汽-大眾國產后會有更多驚喜。

▲ 最新款大眾高爾夫GTE車型也同樣值得期待
如果你是個口袋里有錢,同時又是偏愛科技前沿的時尚人士,那么高爾夫 GTE 的確非常適合你,其實 GTE 相比“大哥”奧迪 A3 e-tron 更有性價比,畢竟底盤和動力總成都一樣,價格上 GTE 卻便宜了 10 萬元,而與油電混動的強者雷克薩斯 CT200h 相比,除了相同的省油之外,GTE 的“E”是 CT200h 望塵莫及的,何況 GTE 還多出了真皮座椅和電動加熱功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