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艘國產航母下水,首架國產大型客機試飛,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張開“天眼”,開始仰望星空……一系列“國之重器”的亮相,標志著“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的全新格局正在加速成型。
習近平總書記曾針對三個轉變的做出過重要指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4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批準并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這對中國品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將建設國家品牌形象和國際競爭力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
在首個“中國品牌日”,吉利汽車不失時機的發布了全新技術品牌iNTEC,主要涵蓋了高效動力、人本安全、智能駕駛、健康生態、智能互聯等五大技術模塊,成為我國在汽車領域由跟跑向領跑轉變的風向標。吉利汽車“自主突破創新,融合全球智慧,掌控核心技術”的研發戰略與6月8日 “了不起的城市”杭州發布會主題不謀而合,完美詮釋了杭州充滿創新活力的城市形象。
“智造”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近日發布的《2017年度世界競爭力報告》,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中,中國從2016年的第25位躍升至第18位。可以看出,在中國制造2025計劃時代戰略驅動下,中國“智造”正在持續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和發展,不斷提升中國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核心競爭力。
對于國家競爭力,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有精辟的見解: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兩者是互相促進的關系,如果所有的企業都能夠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很自然國家競爭力就提高了,與此同時,國家競爭力總體提高以后通過規模經濟、通過積聚效應又使每一個企業獲益,能夠讓每個企業站在更高的競爭力平臺上往上進步,兩者互相依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聞名于世,但中國企業在核心技術上的突破長期處于劣勢,核心關鍵零部件技術始終被外資品牌把持。在人口紅利消失的情況下,中國制造要想突破天花板,實現進一步發展,依托自主創新,去打破外資品牌的技術壟斷,就成了關鍵。
以汽車工業為例,2016 年,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 20.50%,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 43.19%,占有率比上年提升 2 個百分點。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6.5%,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5.7%。
從數據可以清晰看出,中國汽車品牌在產品品質、銷量、市場占有率和消費者口碑不斷提升,中國汽車工業在經過30余年的發展后,已經出現趕超合資品牌的分水嶺。這意味著,依托方興未艾的自主創新和市場耕耘,特別是針對新能源、智能化與移動互聯三大汽車技術發展趨勢,通過技術前瞻性思考去構建未來發展的技術路徑,包括吉利在內的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目前已經具備了走向世界的勇氣和實力。
“智造”成為中國車企決勝未來的重要抓手
當前,全球汽車行業正在經歷劃時代的變革,這給中國汽車工業帶來不可多得的機遇。目前中國已是世界第一汽車制造大國,并正處于從汽車制造大國向汽車制造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在這樣一個可以決戰未來的時刻,如何順勢而為、抓住機遇,提升企業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是所有中國車企都在思考的問題。
對于解決這一問題,不同車企有不同的答案。但卻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智造”成為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的重要抓手。這一點從吉利汽車近年來的戰略布局及相應踐行就可窺一斑。
吉利以市場和用戶為中心,為滿足和引領消費者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需求,打造了各個細分市場的標桿產品。在2014年提出“造每個人的精品車”的品牌使命后,陸續推出博瑞、博越、帝豪GS、帝豪GL等3.0時代精品車型,在市場上收獲了不俗的銷量和口碑。同時吉利還堅持持續性的研發投入,確保形成世界一流的技術研發體系和技術原創能力,培養高素質的研發和技術人才隊伍。過去幾年吉利的研發投入占比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目前已在中國的寧波、杭州,瑞典的哥德堡和英國的考文垂布局了四大研發中心,擁有研發人員過萬名。
吉利通過全球化布局,加強集團內外部的資源整合與協同,加速全球最新汽車制造技術在其上的流動與融合,最終孵化出了面向未來的“iNTEC人性化智駕科技”。與很多車企在單一技術方向創新不同,iNTEC人性化智駕科技,是全面、系統融合全球智能科技而構建的完整的未來汽車駕乘技術解決方案,堪稱率先、全面迎合了世界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發展大勢,是對未來汽車科技發展的最佳解讀。
作為目前中國車企在汽車制造方面自主創新成果的“集大成者”,iNTEC技術品牌的發布,背后隱含有更深含義:以前,吉利是“造老百姓買得起的車”,如今,通過發力技術創新,吉利全面邁入3.0精品車時代,確立了新的品牌使命升級,即“造每個人的精品車”。實現了引領中國汽車產業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在汽車領域提升國家競爭力,助推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打造精品車離不開工匠精神
2016年兩會期間,“工匠精神”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提出。李克強總理指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作為推動供給側改革、實現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新動能”,目前工匠精神已如國家預期,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激發要素,以及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路徑,并在汽車制造領域充分體現了出來。
汽車擁有上萬個零部件和最長的制造業產業鏈,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工業水平?燎竺恳粋細節,近乎偏執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打造符合時代需求的“精品車”的重要保障。吉利堅持“精品車發展戰略”,在汽車的“智能”和“安全”等重要品質內涵方面下足功夫,其“3.0時代精品車”如博瑞的推出,讓消費者切實感受到了吉利汽車對智能化和安全化的思考,讓人看到了吉利不輸合資車的高品質。
隨著3.0時代精品車不斷推出和產品布局,吉利汽車獲得了產品自信和品牌提升,體系化造車的力量也得到了顯著增強。2016年吉利汽車累計銷量達76.59萬輛,同比增長50%;今年5月銷量76546輛同比增長67%,前五個月總銷量達44.18萬輛同比增長89%,目前已完成全年百萬輛銷量目標的44%。旗下產品幾乎款款都成為了爆款,目前博越已連續6個月破2萬輛,新帝豪連續六年摘得中國品牌轎車銷冠,博瑞也穩居中國品牌中高端轎車銷量第一。
不久前,李克強總理在聽取吉利集團在歐洲經濟技術合作的最新進展匯報時,就贊許了吉利多方協同創新,實現成果轉化的聯合研發生產模式,并重申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中國制造”品質革命的重要作用。
吉利的成功在于,吉利不僅能夠較早看到中國汽車市場需求端的變化,還能結合這一變化,在供給側從企業愿景、發展戰略、品牌架構到管理體系、產品結構進行全面調整,從而站在未來全局高度推出領先科技,為“中國汽車智造”提供一套成體系的技術品牌支撐。
可以說,吉利的成功已讓更多的中國車企解決企業核心競爭力問題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思路。而吉利的成功,也折射出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未來。那就是,隨著中國車企不斷用創新去搶占技術高地,未來十年中國汽車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將會逐漸攀升,而中國也將最終成為世界汽車制造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