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市面上的地圖,雖然也叫高精度地圖,但只是精度比傳統地圖要高一些。中國到現在為止真正拿出來量產成型的產品企業還沒有,現階段的高精地圖基本停留在實驗品階段,無法形成組網。”這是寬凳科技創始人兼CEO劉駿的判斷,“我們爭取做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高精地圖,為整個產業實現新的突破。”
隨著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汽車將是下一個重要的聯網設備。為了能實現自動導航,提供最優化的路徑規劃,幫助汽車準確達到目的地,各大科技公司、車企對于高精地圖尤其青睞,紛紛布局地圖產業。
高精地圖能夠讓自動駕駛的視野更廣,看得更清晰、更及時,起到構建類似于人腦對于空間的整體記憶與認知的功能,具有定位、輔助決策、導航等作用。很多人將其形容為自動駕駛的“千里眼”、“透視鏡”、“安全員”。
在劉駿看來,只有精度在20厘米以內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高精地圖。寬凳科技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在為發布中國第一張高精地圖而不懈努力。
寬凳科技在今年年初拿到了由IDG資本領投,成為資本、瀾亭資本等跟投的A輪數億美元融資。但是那個時候寬凳還沒有辦法展示自己的產品,寬凳高薪聘請了最前沿的AI和高精地圖的科研人員,組建專業的技術團隊,閉關潛心研發半年,如今已經可以拿出作品進行展示。
制作地圖只是完成了10%的工作,另外90%的實力競爭是在數據迭代更新上,第一張地圖數據采集、構建的問題解決之后,還需要實時更新。“第一張地圖還是靠自采。”劉駿說,“為了保證第一張高精地圖的質量,寬凳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自采形成的第一張高精地圖的基礎上,再使用眾包方式既可以解決快速更新的難題。
劉駿說:“靠公司自己車隊采集或者通過購買等渠道獲得的數據,不可能覆蓋所有行駛場景。現階段,最大的物聯網采集地圖車隊也就擁有百十輛車。一旦通過眾包的形式,我們將獲得百萬甚至千萬級的車輛道路數據。可以想象這當中形成的數量級之差。”
技術上,寬凳科技在地圖采集過程中充分運用了AI技術。寬凳科技以車載攝像頭拍攝到的畫面為基礎,跟隨車輛快速連拍多張照片,形成大量數據,再通過人工智能系統完成車線識別、特征點提取、構建車道的網絡拓撲以及制作各種地物(人行橫道、標線、交通標志)等。
AI算法進行圖像識別只是第一步,而此后需要將獲取的二維地圖轉化為三維地圖,進而制作成一張完整的路網,從而為自動駕駛車輛提供精確制導服務。然而,這項工作要求非常高,例如如何將多次測量的結果組合起來,能夠與三維空間的測量結果對上,又或者在不同時間段內測量結果要能夠完整對上,都需要非常專業的技術與行業知識。需要從業者具備專業的測量技術和地圖繪制技術,這樣的人才在國內不足100人,但是寬凳科技就占了近一半。
為什么不用現在常見的激光雷達方案呢?劉駿是這樣解釋的:“目前激光雷達在采集的速度和自動化程度上,甚至在精度上,比起圖像的方案,還是有很多問題。而且,激光雷達應用時需要和地圖圖像融合,但目前融合是一個非常大的技術難點。”從長遠來看,誰能覆蓋最多的用戶誰就是贏家,而純視覺方案既能覆蓋激光雷達車,也能覆蓋沒有激光雷達的車。
據了解,國內一些知名圖商的采集技術主要來源于國外,大多數沒有自主知識產權,而個別圖商雖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但繪制出來的高精地圖精度不高,難以滿足自動駕駛的需求。除此之外,這些企業使用的是重激光雷達的方案,相比寬凳科技的重視覺方案,更難以眾包、規模化。
在自動駕駛-高精地圖這么重要的一個產業里面,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寬凳科技希望用“中國方案”制作中國的高精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