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燃機發動機的熱效率,一直是業界追求的重要指標,熱效率越高,不僅代表著節能減排,同時也是明顯體現在動力輸出的數據上。目前全球熱效率最高的發動機,熱效率數值已經突破40%,澎湃的動力表現與滿足最嚴苛環保要求,這對矛盾體似乎由此“化干戈為玉帛”。
但是完美從來不是這么輕易就能實現的。為了前面提到的兩個“小目標”,發動機研發團隊不得不解決高溫氣體“被迫”溜進曲軸箱后造成的凝結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在于發動機剛開始工作時的溫差過大,特別是剛剛過去的冬季。
發動機也有“幽閉恐懼癥”
“發動機工作時,會有部分可燃混合氣和燃燒產物,包括廢氣、水汽、不充分燃燒的油氣等等,它們都是高溫氣體。當這些高溫氣體通過活塞環間隙進入到曲軸箱后,尤其是在冷機狀態下,曲軸箱與燃燒室的溫度差會導致高溫氣體的部分凝結。而在發動機在低溫下運行時,還會有部分液態的燃油直接漏入曲軸箱內和機油混合,這些多余成分長時間的和機油在曲軸箱內混合,必然會導致機油加速變質以及機件的腐蝕。”來自專業領域的描述其實讓普通人也能想象出那種忽冷忽熱出現在人體的不適,更何況這發生在一臺密閉空間的發動機氣缸里,難道發動機也有“幽閉恐懼癥”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新研發的發動機上都配備了強制式曲軸箱通風系統,通過發動機運轉時的真空效應,把曲軸箱多余的竄氣再度引入到進氣道,然后進入到燃燒室內二次燃燒。多余的氣體通過曲軸箱強制通風再次進入氣缸內被燃燒掉,機油量也會隨之回復到原來的水平。這就是汽車廠商常常宣傳的循環利用廢氣完成二次進氣的概念,是實實在在的“廢物再利用”的前端科技。
這種現象一般人幾乎捕捉不到
所以,套用抖音上很火的那個BGM就是:“發現機油增多不要慌,把手機拿出來發個朋友圈。”這里的意思是說如果實在想對比,不妨拍個照,看看機油標尺在什么刻度,但回頭就會發現原本增多的機油又消失了。
要解決上述問題,記者在這里給大家分享幾個關鍵用車習慣:第一就是熱車,記者在平日早上出門發現,周圍車位同時出發的鄰居,有的喜歡熱車數分鐘才開走,有的啟動車輛后就隔了個掛擋松手剎的時間就出發了。這樣就會出現一個狀況,即汽車在低溫低速行駛時,冬季發動機內少量的結露水無法蒸發,還容易混進發動機里,這樣就造成機油液面上升和出現機油蓋內側乳化現象。當然,一旦車輛開始正常行駛后,機油溫度達到額定數值,這時候混入到發動機機油中的水分就開始蒸發,隨之而來的前述現象也就消失了。
上游新聞記者認為,可能機油乳化的現象更容易出現在那些混合動力車型上,因為按這些廠商的宣傳,在低速行駛且有足夠電量時,發動機是停止運轉的。所以這些擁有阿特金森循環系統的發動機經常會處于剛剛啟動就停運,始終無法快速達到正常油溫的工況,這些發動機看起來是更容易出現機油乳化現象的產品。不過不用擔心,混合動力車型始終還是一種要依靠發動機運轉來行駛的產品,發動機也遲早會達到正常的工況和溫度,因此機油乳化的現象即使出現,也會消失,普通車主是根本感受不到這種細微變化帶來的駕駛體驗差異。
氣溫升高將打消車主顧慮
隨著重慶即將快速通過春天,進入到夏天高溫的狀態,“熱車”將會成為一件極其高效率完成的事情,隨著汽車快速達到最佳的工況,本文探討的各種偶發現象也將不復存在。所以請各位讀者該怎么開車就怎么開,實在不用把注意力放在稍縱即逝的用車細枝末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