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針對汽車論壇中傳聞甚囂的長安CS75“機油液面上升”問題,長安汽車進行了積極調查,最終確定問題的起因為:發動機電子控制單元(ECU)軟件缺少對車輛在極端條件下發動機噴油策略調整的控制,當車輛長期在低溫環境下和短距離行駛時,可能會出現機油盤中機油增多的現象。針對此問題,長安汽車積極應對,給出了“發動機相關零部件實行終身免費質保”“升級ECU軟件并改進發動機冷卻系統”等解決措施。
長安汽車主動、負責的態度得到了廣大車主的一致贊譽,而對于升級之后車輛“機油液面上升”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還是眾說紛紜。據部分已升級車主反饋,升級后的車輛依舊存在機油液面上升問題,進而對長安汽車的升級方案提出質疑。對此,汽車之家的媒體朋友特組織了一次長安CS75的“極北”之行,在黑龍江省漠河縣進行實車模擬試驗,通過升級與未升級車輛的運行對比,還原長安汽車升級方案是否有效解決問題的真實情況。
技術解讀升級方案的可行性
首先要明確,機油液面上升問題的形成與缸內直噴發動機的工作機理密不可分。缸內直噴發動機由于直接將燃油噴射到氣缸內進行油氣混合,若長期在低溫且短途的情況下工作,其所噴射到氣缸內的燃油霧化效果可能達不到理想狀態,有一些微小液滴的形式殘留在氣缸內壁,從而不能充分燃燒并最終隨活塞的反復刮動進入機油底殼。同時發動機機油持續處于低溫狀態,存留在機油中的微量汽油不能及時蒸發,無法通過曲軸箱強制通風系統進入氣缸再燃燒。長時間持續,存留在機油中的汽油不斷積累,最終會引起機油液面的少許上升。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長安汽車給出的問題解決方案。
1、優化噴油策略
要克服側置噴嘴所導致的濕壁問題,可將原來比較容易噴到氣缸壁面的單次噴射策略優化為兩次噴射策略,實現在總噴油量不變的前提下減少每次噴射的噴油量,從源頭上防止氣缸壁上形成汽油液滴。
2、改進發動機冷卻系統
通過給暖風水箱循環增加機械溫控閥,給冷卻液補液壺上的溢氣管增加限流閥,減少發動機冷卻液的熱量流失,使得發動機的冷卻液、機油溫度都快速升高,促使汽油蒸發氣化。
冷卻系統改進后,發動機冷卻液溫度提升速度應當明顯提升。由于溫度升高快,機油中的燃油更加容易快速揮發,并通過曲軸箱通風系統再循環至燃燒室進行燃燒,從而消除了機油盤中的汽油含量。
單純從技術理論層面來說,長安汽車給出的方案確實能有效緩解“機油液面上升”問題,實際車輛駕駛中作用有多大?讓我們走近漠河實車模擬對比試驗去看看。
測試準備
此次測試,汽車之家找了四輛來自實際車主的長安CS75,都是2017款1.5T車型,其中包括升級前的MT車型和AT車型,以及升級后的MT車型和AT車型。測試分三天進行,為保障測試數據的客觀、有效,特別是針對短距離行駛和低溫,測試方案的設計、方案模擬的氣候、溫度、道路環境及行駛距離都比較嚴苛,所設計的極端條件可以說超越了絕大多數中國用戶的使用條件。
3月的漠河仍然寒冬料峭,試驗期間的最低氣溫低至-29℃,平均氣溫零下十幾度,測試車輛每天在4個時間段進行循環測試,分別為6:30/10:30/18:30/22:30,行程4公里,途中盡可能還原車主實際用車及道路情況。每一個循環結束后,在平坦路面靜置車輛2小時,確保機油充分回流和冷卻,然后進行機油液面數據測量并記錄。第三天還特別進行了一次140公里的長途測試,驗證長途行駛能否影響機油液面高度。
實測結果
最終測試數據如何?下圖一目了然:
從測試數據上看,所有測試車輛在每天經過多次短途行駛后,都出現了機油液位上浮的情況,不過對比升級與未升級的車輛數據,升級后的車輛機油上浮量明顯少于未升級車輛。另外
,從上圖右側最后一次140公里的長途行駛后,即使是未升級的車輛,機油液位上浮情況也比多次短途行駛有所好轉(發動機長時間連續做功會將機油中的汽油蒸發掉),也側面說明在寒冷地區多次短途行駛的用車場景會加重汽油稀釋機油的情況。總體來看,通過多樣化的對比測試,可以看出長安汽車給出的相關升級解決方案確實有效。
結語
前一階段多品牌車型出現的“機油門”,側面反映了國內普通家轎用戶群數量龐大且汽車知識在不斷提升,一旦出現問題將會不停發酵,直到車企作出回應。因此擁有良好的服務意識與企業責任感的企業,將會在相應事件處理中占據主動,同時也能夠獲得更多的信任,增強市場競爭力。這次“機油門”的妥善處理,讓大家更加清晰的認識到近年來長安汽車快速發展、壯大,成為自主品牌標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