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8日對于珠港澳地區的人民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醞釀已久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在千呼萬喚聲中終于揭開最后一層面紗,與世人見面。“粵港澳大灣區”,從學術界的討論到地方政策的考量,再到國家戰略的提出,歷時20余年。如今,終于正式發布,不由令人為之一振。這份綱領性文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一個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將在不懈奮斗中一步步化為現實。
創新大灣區——城市發展核心動力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的出臺,無異于給創新型產業打上了一針強心劑!綱要第四章強調將大灣區建設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通過開拓平臺優化環境政策扶持等手段著力推進創新產業發展,力爭將大灣區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創新始終是促使深圳高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創新型產業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華為、比亞迪、騰訊等知名創新型企業均駐扎在此,并成為深圳的名片之一。未來這些企業也勢必借大灣區的東風扶搖直上一飛沖天。
比亞迪作為深圳本地成長起來的的龍頭企業,也在不斷探索創新發展之路。從1995年公司成立時以二次充電電池作為主要業務進行推進,到2003年進入汽車行業,早早開始布局汽車產業,再到2008年進入新能源行業,研究太陽能和儲能,并推出了全球首款不依賴專業充電樁的雙模混合動力車,時至今日,比亞迪已連續四年蟬聯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冠軍,為解決城市交通尾氣排放污染做出了很大貢獻。
2011年,比亞迪為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將目光投向軌道交通領域。歷時5年,累計投入50億元,于2016年成功打造出“云軌”,這是我國首條擁有100%自主知識產權的跨座式單軌;后又推出不占用道路資源、具有獨立路權的小運量膠輪有軌電車系統——“云巴”,同樣是具有100%自主知識產權。云軌云巴的誕生,為我國自主化城軌交通制式填補了空白。據悉,云軌、云巴是針對城市擁堵問題打造的軌道交通產品,適用于超大型城市交通支線和加密線、大中城市主干線、城市綜合交通樞紐接駁線、旅游景區觀光線、大型活動中心內部環線以及老城區及舊城改造交通線等。
相較于地鐵,云軌每公里造價僅為地鐵的五分之一,工期僅為地鐵的三分之一,車輛最高時速可達80公里,最小轉彎半徑僅45米,最大爬坡能力達10%,地形適應能力極強。云巴則不僅造價低,且具有小型化、輕量化、自動化、智能化特點。而這些,恰恰是以往軌道交通產品所不完全具備的一些特質。
創新如一粒種子,比亞迪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生根發芽,伴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在這個春天的落地,這棵創新的綠苗將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暢通大灣區——未來立體交通示范區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暢通對外聯系通道,提升內部聯通水平,推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順暢、運作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第五章
大灣區城市綜合的建設,離不開軌道交通的串聯覆蓋。港珠澳大橋的順利通車,大大促進了粵港澳地區的交流,實現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夢想。而聯通深圳中山的深中通道、深圳茂名的深茂鐵路已經在建設之中。城際快車道路的迅速發展,使城與城之間大大減少了距離隔閡,未來大灣區勢必會成為城市互聯度極高的一體城市群。
城與城之間的交通問題解決了,城市內部交通又如何實現暢通?眾所周知,我國一線城市普遍存在交通擁堵的問題,道路建設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汽車增長的速度,交通擁堵成為“城市之癌”。如今,城際交通建設與發展的速度已遠遠大于城市內部交通發展速度,舉個例子,從北京市乘坐高鐵到達天津僅需半小時的時間,可從北京東城到西城就要花兩倍甚至更多的時間。在7000萬人口的大型城市群大灣區,內部交通問題也不容忽視。
那么,如何建立大灣區城市內部“布局合理”的軌道交通網絡呢?比亞迪總裁王傳福提出這樣的建議,“粵港大澳灣區的建設,須吸取全球大城市普遍存在的“城市病”教訓,大力發展“綠色交通”聯合治污,打造低碳宜居城市群;可對標東京灣區,跨界交通融合,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做好城市規劃,堅持交通適度超前原則。”
大灣區軌道交通建設應當規避過去“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大力推廣“深圳模式”,加強灣區聯合治污,攜手打造低碳、綠色、宜居城市群。僅僅依靠修建公路是不夠的,可借鑒東京灣區城市規劃經驗,通過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實施跨界交通融合,打造一體化都市圈。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特點(人多、車多,城市空間密。如:珠江口沿岸城市越來越擁堵),應該大力發展綠色、智能的公共交通,尤其是軌道交通,打造立體化的交通網絡,把地下、地面、空中全部利用起來,一方面化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城市空間,提升城市空間利用率。
比亞迪的交通整體解決方案恰好與大灣區交通建設需求不謀而合。比亞迪致力于“用電動車治污”和“用云軌云巴治堵”。過去幾年,深圳清新的空氣離不開比亞迪新能源車的功勞。未來隨著比亞迪的云軌云巴修到每一座城市,擁堵也將成為一個歷史名詞。這是比亞迪“綠色交通”之夢,也是未來大灣區城市之夢。比亞迪云軌、云巴為深圳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乃至為全球提供“空氣清新、車暢如流”的綠色大交通解決方案,提供了中國方案。
綠色大灣區——科技與生態的友好共處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第七章,用整章筆墨強調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城市群智能管理,優先發展民生工程,提高大灣區民眾生活便利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為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加強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設生態安全、環境優美、社會安定、文化繁榮的美麗灣區。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競爭力已經成為區域總體競爭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進入到全面創新發展階段,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對良好生態環境有更高的需求,優質生態環境質量更有利于吸引創新要素集聚。
可以說,打造優質生活圈,提高粵港澳大灣區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成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內容。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這也是比亞迪一直以來貫徹的基本原則。從2003年進入汽車產業開始,比亞迪就在布局新能源車產業。這正是因為第一王傳福已經長遠的看到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汽車電動化必然是汽車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第二是因為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全球103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個監測空氣質量的城市中,80%以上的城市污染超標。空氣污染已經是全球性的“城市病”,據統計,每8個死亡人口中就有1例由空氣污染導致。造成空氣污染的因素有很多,而光機動車帶來的尾氣污染就占了1/3,這是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元兇”。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主要問題,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比亞迪主要從機動車輛方面努力,減少因為機動車尾氣帶來的污染源。比亞迪在2015年提出了7+4 的道路交通整體綠色解決方案,把7大常規領域和4大特殊領域的車輛全部換成純電動的。7大常規領域主要包括:城市公交、出租車、道路客運、環衛車、城市商品物流、城市建筑物流以及私家車,4大特殊領域主要包括倉儲、礦山、機場以及港口4大領域的車輛。粵港澳大灣區人口密集,汽車保有量大,深圳、廣州、東莞、佛山等多個城市的汽車保有量在兩百萬以上。如果大灣區大規模推行7+4戰略,勢必能大幅提高大灣區空氣質量和生態環境。
以深圳為例,深圳在2016年年底已經實現了公交車的全面電動化,而截至2018年12月25日,深圳市電動出租車已達2.2萬輛,基本實現全面純電動化。車型均為比亞迪e6,按市交委提供的數據,電動車百公里運營成本較燃油車將減少52.25-57.75元。(高峰、平峰、低谷)。在節約能源方面,純電動出租車較傳統汽油車節能69.5%,近2.1萬輛純電動出租車全市年度總節能32.3萬噸標準煤,替代燃油22.6萬噸。在二氧化碳減排方面,2.1萬輛純電動巡游車一年可減少的碳排放量達85.6萬噸,相當于6個梧桐山風景區綠色植被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在污染物減排方面,氮氧化物、非甲烷碳氫、顆粒物等年度污染物減排量將達到438噸。并且在2018年5月,首批500臺比亞迪自主研發的純電動泥頭車也投入到深圳市場運營,得到了司機和市民的一致好評。隨著全面電動化舉措的落地實施,深圳市民在環境治理方面的獲得感顯著增強,環境狀況得到有效改善。
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可以以深圳為樣板,輻射帶動周邊城市進入道路交通全面電動化的綠色革命,同時建立起低空、地面和地下全面覆蓋的軌道交通系統,提升城市人群出行效率,創造一個綠色、無污染、出行高效、環境一流的粵港澳大灣區,并由此形成區位優勢,吸引更多人才、更多先進科技創新企業,打造一個人才與創新齊飛,科技共生態一色的未來標桿城市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