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術與規模的雙重驅動下,滴滴無人駕駛的擴張速度令人咋舌。截至 2025 年上半年,11 個城市里超 3000 輛 L4 級自動駕駛測試車穿梭往來,累計 8000 萬公里的測試里程讓技術日趨成熟,上海嘉定區核心區域已實現全天候運營,復雜場景接管率低至 0.1 次 / 千公里。這意味著滴滴無人駕駛已具備大規模投入運營的技術底氣,而 2027 年前部署 10 萬輛無人車覆蓋 50 城、2030 年突破 100 萬輛的規劃,更顯其擴張野心。
隨著滴滴無人駕駛的快速鋪開,傳統網約車司機的訂單量肉眼可見地減少。日均超 10 萬單的無人駕駛訂單,分流了大量原本屬于傳統網約車的客源。有北京的網約車司機無奈地說:“以前早晚高峰忙得腳不沾地,現在半天接不到一單,眼睜睜看著無人駕駛車一趟趟拉活兒,心里急啊。” 在上海,部分司機反映,相同區域內,自己的接單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三成,收入也跟著大幅縮水。
更讓傳統網約車司機焦慮的是,滴滴無人駕駛在成本上的優勢正逐步轉化為價格優勢。新一代無人車成本較初期下降 60%,未來隨著規模擴大,價格還有下調空間。而傳統網約車司機不僅要承擔車輛折舊、油費等成本,還要和同行競爭,在價格上根本無力與無人駕駛車抗衡。
從試點城市的運營情況來看,滴滴無人駕駛的覆蓋范圍還在快速擴大,從核心區域向周邊延伸。每多一片無人駕駛車運營的區域,就意味著傳統網約車司機的 “地盤” 又少了一塊。有司機感嘆:“照這速度發展下去,真不知道再過幾年,我們這些人還能不能靠開車吃飯。”
滴滴無人駕駛的飛速發展,無疑給傳統網約車行業帶來了顛覆性的沖擊。在這場速度與技術的較量中,傳統網約車司機的生存空間正被一點點蠶食,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成為他們不得不面對的嚴峻現實。